为农民营造好的“种植环境”

2023/12/30 华体会投注

  转眼间,又到了315这个与消费者权益息息相关的日子。每年的315,消费者最关注的问题不外是哪家的产品出了问题被曝光,哪家的产品质量让人信服。可事实却是,总有没完没了的假货横行在市场,永远也曝光不尽。而除了我们吃穿住行等日用品,在农业生产中,农资假货也在时时刻刻威胁着农民。曾几何时,一袋袋假化肥让农民一季的努力付之东流;曾几何时,一颗颗假种子让农民看着颗粒无收的土地欲哭无泪;曾几何时,一瓶瓶假农药让农民眼巴巴看着害虫肆虐一个个血淋淋例子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农资打假迫在眉睫!

  如果关注过农资市场的朋友应该了解,在目前的农资市场中,化肥占了很大的一块份额。而正是这个巨大的市场中,存在着各种乱象。

  首先是复混肥市场,复混肥是采用物理方法将几种不同单质的肥料进行粉碎混合造粒而成或者不经过造粒混合使用。从概念上看,复混肥的生产最简单,简单的工艺就免不了造假者的跟风。据某不愿透露姓名的农资网站相关负责人赵明(化名)向记者介绍,不少地区的复混肥生产设备及其简陋,而各个种类的虽然包装不一,但是东西实质上是一致的。特别是有的小作坊公司制作的肥料,生产设备更简单,一台磅、几把锨,只需将几种肥料混一混,一会儿就能生产几十吨。而作为一个关系到农民生产血汗的产业,制假造假的不法商人甚至已经把复混肥整个行业的名声搞臭,大厂生产的肥料农民们也很少买账了。

  除了复混肥,该负责任和记者说,目前化肥行业的有机肥也是一个很难规范的区域。有机肥是用植物的有机质生产的肥料,这种肥料以有机质为主,肥力很弱,它的最大的作用是改善土壤结构。但现实中生产有机肥的厂家往往在有机肥中加入化学成分来提高有机肥中氮、磷、钾等的含量。有机肥价格原本低廉,可是一旦加入了化学成分,这价格就无法让人估摸了,再加上华丽的包装,那可真是宰你没商量。

  目前传统使用的单质肥料、复合肥料不再畅销,据业内人士举例表示,原因是一些经销商的恶意引导。例如:经销商花100元进一袋尿素,实际出售价比进货价要低5元~10元,钾肥、磷肥价格相对较高,大多数经销商不进货或少进货,标高价格变相拒绝出售。复合肥价格高得惊人,一袋50公斤的要几百元,农民望而生畏,只能选择复混肥和有机肥。据调查,一袋复混肥经销商能从中赚十几元甚至几十元不等,高额的利润激发了经销商推销的积极性,从而造成单质化肥和复合肥料生产、销售的萎缩。

  在农业生产的全部过程中,种子是一种特殊的农业生产资料。但由于种子的使用者是处于的广大农民,于是如何加强对种子市场的监督管理,规范种子市场秩序,确保农民可使用到放心种子,不仅是农民和有关部门在“315”这个特殊时期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一直应该思考的问题。

  据了解,目前由于种子市场用量不大、品种单调、销售渠道比较单一,农民一般选择的名牌多;还由于种子市场因为察觉缺陷处罚力度大,所以问题比起化肥和农药相对较少,但假种子坑农害农事件也有发生,而且一旦使用假种子,后果会很严重。据赵明表示,目前种子市场存在的问题有3个:一是品种混乱。有些经销商非法引进种子,未审先推。更有甚者违背科学,引进一些不适宜在本地生长的品种蒙骗农民,给农民带来非常大损失。二是销售后责任不明确。销售商只管销售,不管后果,往往以所谓的优良品种打破和影响了传统品种的种植。三是制种企业混乱。运用高科技制种确实给农民带来了利益,为农民增产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由于一些种子生产企业无生产基地,制种企业便给予农民技术指导,由其代替制种,而一旦市场行情报价有变,农民抢先将手中的种子出售给其他一些经营种子的经销商,这些经销商便假冒其包装在市场上销售。

  种子有着较强的地域性、季节性等特征,而目前市场上的种子销售情况是,有的销售商只是到村里找两个关系户做宣传推销,出了问题有时连专家都找不到原因。鉴于种子的特殊性,风陵渡工商分局姚会武建议,引进种子应该到省农业厅审批。用完善立法、强化执法、提升农民维权意识等措施来保障农民利益迫在眉睫。

  假农资不仅对农资市场的价格秩序冲击很大,还给农民造成一种抵触心理,嫌真农资的价格高,有的农民图便宜就会买到假农资。但不管是种子的原因还是化肥的原因,农作物生产有季节性,一时半会儿看不出来,最后都会造成农业减产,严重的甚至绝收。在记者看来,农自市场的监管必须做到常态化,“315”只是一个节点,要把这个节点扩大到每时每刻。

  从监管上来讲,监督管理部门要责任明确,抓紧解决好多头管理的问题,也就是严格明确生产环节质检部门监管,销售环节工商部门监管的问题。农资市场监管有漏洞,还有一个原因是人际关系复杂造成的监管不到位。一些不诚信的生产者和销售商,出了问题到处找关系,人为地给监管部门造成掣肘。

  同时,农资经营主管部门要加强人员管理、监督、指导、提高经营人员的素质,真正在重农惠农支农护农服务上下工夫。一经发现有人出售假农资,公司立即给予除名,由于管理严格,只要各经销网点从始至终坚持诚信经营,假货也就没有了销售的渠道。

  而农民农资知识和法律知识的缺乏往往使兜售假农资的商贩钻了空子,所以农业部门应该加大相关知识的宣传,让农民朋友买农资时学会分辨真假,不要盲目相信所谓的现场指导、专家推广,农民朋友发现问题还要及时向监督部门反映。一位农业专家觉得,由于目前专用肥没有标准乱生产,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干扰了农资市场,应该取消专用肥。

  在农资市场中,如果说监管是保护农民权益的第一道关口,那么农民本身是否能“慧眼识农资”则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最后一道关口,如何能真正的看准哪些农资是“真材实料”呢?且看专家是怎么做的。

  中国农资网相关专家和记者说,辨识农资真伪优劣,必须从看入手。首先要看证照。要到经营证照齐全、经营信誉良好的合法农资商店或兽药专营店购买。不要购买流动商贩和无证经营的农资。其次是要看标签。要认真查看产品包装和标签标识上的登记证号、批准证号、产品的名字、生产厂商、厂址、生产日期、有效期、产品说明等事项,查验产品质量合格证。不要盲目轻信广告宣传和商家的推荐。同时,要在正规的销售网点购买合法农资产品。不要购买非法和国家禁用的农药、兽药及其他投入品。在购买的同时一定要索取票据。要向经营者索要销售凭证,并连同产品包装物、标签等妥善保存好,以备出现质量等问题时作为索赔依据。不要接受未注明品种、名称、数量、价格及销售者的字据或收条。

  该专家还提醒农民朋友,在购买农资产品以后,一定要注意包装封口有无拆动痕迹,不要购买商标破损、标识不清或不全的农资产品,特别是要仔细查看产品的名字、商品名称、执行标准等,以防不法经营者偷梁换柱,在包装上仿冒或傍名牌忽悠和误导。并且要注意留存样品。有些造假农资使用科学技术手段以假乱真,单从外包装标签等方面不大容易辨别真伪优劣,农民消费者使用后最好留存包装物、商标标签以及少量的样品,为日后维权保留证据。

  赵明则表示,购买农药时,一定要注意其标签上的名称、证号、类别、有效成份、性能、用途、毒性、使用方法、需要注意的几点及生产单位等内容是否齐全,若有缺项,均应对其质量提出疑问;标签上的产品的名字应当是通用名称或合法商品名,工商执法人员在检查中发现的随意取名或随意标上FH、I型、复方等字样的,都是非法名称;散装的产品不能购买,因为产销的各环节随时都可能掺假。

产品中心
一键拨号
联系我们
发送询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