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有路 土地生金

  随着产业发展壮大,阳春市三甲镇大垌村基础设施逐渐完备,面貌焕然一新。谭 摄

  走进阳春广袤的乡村田野,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村集体收入从4万元到40余万元,豇豆种植和劳务公司双管齐下,不仅让村民腰包鼓起来,也让乡村焕发新活力;桑树下鸡群穿梭,打造生态循环农业项目,既守护了绿水青山,又收获了金山银山;一造稻,一造藠,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结合让土地生金,村民笑开颜;从田间到市场,沙姜不仅产量创新高,价格也节节攀升,成了乡村振兴的“黄金产业”……

  当前,阳春市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产业振兴为抓手,全力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220亩豇豆基地里,一根根翠绿细长的豇豆挂满藤蔓,农户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熟练地采摘、挑拣;宽阔的柏油马路两旁,房屋整洁有序,女工们修剪着茂密的绿植,乡村风貌焕然一新;新修建的广场上,村民和孩子们聊天玩耍,享受着悠然宁静的幸福时光。

  短短几年,阳春市三甲镇大垌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1年的4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40余万元。近日,记者走进该村了解村集体致富背后的故事。

  当天,在该村豇豆基地旁,大垌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蓝天明正在向合作社了解今年的市场情况。“现在是采摘期,价格卖到每公斤7元,收益还不错。”蓝天明和记者说,2020年,在三甲镇委、镇政府和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指导下,他带队去广西的豇豆种植基地进行考察,了解豇豆产业种植技术和发展经验,“我们的气候和土壤都适合种植,而且村里还有大片交通方便的耕地,这是个好项目。”

  说干就干,回来后村干部们就开始着手推进豇豆种植产业。然而土地整合发包成为一个难题。该村位于县道旁的220多亩耕地是最优选择,但这里并非一片平整规范的耕地,除了分割形状杂乱,还有50亩撂荒地被一块块田基隔开。

  “村民主要担心耕地重新平整规划后,分不明白自己的田,因此不同意租赁。”蓝天明说,为了打消村民的疑虑,最终村里用航拍拍下村民耕地的位置,计算出面积,待租赁期满后,采取就近原则,归还给村民方正平整的土地,这一办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就这样,220亩土地以年租金800元每亩的价格承包给合作社,每年为村集体增加2万元管理费收入,并带动了当地50多名村民就业。

  豇豆产业发展起来了,但是大垌村2023年集体收入仅为10.06万元,仍然十分薄弱。“这主要归因于我们村在产业体系、资源利用等方面的不足。”面对这一现状,蓝天明和村干部们认识到,必须根据村里真实的情况,拓宽收入来源,提高集体经济实力。

  2024年3月,大垌劳务服务有限公司成立。这是家名副其实的“村企”,管理人员以村“两委”干部为主,聘请和培训当地村民从事劳务工作。在三甲镇委、镇政府以及兄弟村委会的支持下,公司承接了人居环境整改治理相关业务,包括三甲镇及其下辖村的道路养护,周边村的污水池清洁等业务。截至2024年10月,公司签订合同总金额达43万元。

  不仅靠当地政府扶持,该公司还有计划、有目的地拓展周边镇、村业务,如双滘镇政府的农房风貌管控外立面粉刷项目、潭水镇两个行政村的人居环境整改治理项目等。“到2024年底,劳务公司的营业额累计达到70万元,村集体收入超40万元。”蓝天明高兴地说。

  随着村集体经济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村里的路灯、篮球场、小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也逐渐完备,村里的节庆活动愈发丰富多彩,大家干劲十足,大垌村又有了创新管理的新计划。接下来,该村将利用上级下拨的扶持村集体经济项目部分资金建设厂房用于出租,预计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5万元。同时,该村还将系统排查村里耕地、林地、鱼塘资源情况,借助三甲镇“资源超市”平台向外发包,不断拓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马水镇石田村是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蚕桑专业村。晚秋蚕茧收购刚结束不久,该村探索发展的“桑田走地鸡”项目也迎来收益。

  何为“桑田走地鸡”?产业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新机遇呢?近日,记者走进马水镇石田村桑蚕种养专业合作社的蚕桑基地看到,上千只散养的走地鸡在桑树下来回穿梭,悠然自得。

  据悉,走地鸡以地里的桑叶、昆虫、草籽等为食,运动量充足,毛色鲜亮,体态匀称,生长发育状态良好。这种生态环保的立体养殖模式,不仅节约了成本,也确保了鸡肉的品质。走地鸡的粪还可以发酵成天然的有机肥料,进一步促进桑树的生长,实现了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

  石田桑蚕种养专业合作社基地负责人陈海联表示,鸡经常在桑田里走动,所以很健康,个头比较大,可以可以称为“蚕桑鸡”。由于管理得比较好,辅助喂养米饭、玉米、米糠,公鸡一般有六至七斤重,母鸡有四至五斤重。

  据了解,石田村“桑田走地鸡”项目是结对帮扶单位广东广青金属科技有限公司因地制宜发展的产业项目,也是广青科技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工程”、深化“千企帮千镇 万企兴万村”行动的具体实践。该项目通过“企业+村党支部+农户”的模式,由广青科技提供启动资金和销售经营渠道,村委会提供项目场地和服务,农户负责日常经营管理。项目产出收益将由村集体和农户按比例进行分配。

  目前,广青科技已投入一期资金用于项目启动,桑田走地鸡养殖场占地面积约15亩,其中,鸡舍面积1200平方米,项目一期试养的1000羽走地鸡明年春节前后便可出栏上市。

  马水镇石田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余显琴介绍,石田村的桑田走地鸡项目2024年10月份进行了项目筹备、合同签订,2024年11月份完成鸡舍搭建、引进鸡苗的工作,目前桑园内养殖有1000多只走地鸡,现在还在试养阶段。下一步,该村计划扩大养殖规模,将项目建设成为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生态养殖项目,打响石田村“桑田走地鸡”品牌。

  近日,阳春市马水镇石下村600亩藠头地里,打土机“哒哒”作响,村民们忙着施肥、培土,期待迎来大丰收。

  记者来到石下村委会灰沙村灰沙垌看到,村民分工明确,有的驾驶机械在田垄之间来回走动,把20多厘米厚的泥土打散;有的提着胶桶,沿着田垄给藠头施肥;负责培土的村民则拿起铁铲将散土铲起来,培在施完肥的藠头上。最后,村民用竹签把每一株藠头固定起来。

  “通过施肥、培土,藠头才能长得好,叶子。”种植户陈祖凯介绍,再开展一次施肥、培土,藠头就逐步进入收获季节了。从小在藠头地长大的村民陈祖凯对藠头的种植生长情况十分熟悉。每年中秋前后,地里就热闹起来,村民开始改造稻田,让其变成一垄垄藠头地。经过2次施肥、培土之后,藠头在春节前后开始大规模上市销售,一直持续到清明节前后。

  种藠头是石下村的传统,该村大规模种植藠头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白天不管多干旱,夜晚泥土都会变得湿润。”石下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黄扬添介绍,这在当地称之为“夜潮”,可以让村里的土地变得肥沃。此外,漠阳江流经石下村,带来了大量冲积沙土,使村里的土地变得松软,很适合藠头生长。

  从石下村出发,村民驱车3公里就可以到达河西街道中圩的藠头收购点。因为交通便利,距离收购点近,石下村出产的藠头也就不愁卖。每到藠头上市时节,村民冒着严寒,凌晨起来收藠头,挖土、洗泥、装车运送,赶在中午之前,将一车车藠头运到收购点。随后,商贩将这些藠头转运销售到珠三角地区。石下村的藠头尤其受到江门消费者的青睐,江门是该村藠头的主要消费市场。

  按照正常的市场行情,藠头每亩每年产量为3500公斤,每公斤价格为5元,每亩的年产值为1.75万元,除去每亩5000元的成本,一亩藠头的年利润为1.25万元。“虽然种藠头辛苦,但可以养家糊口,不用外出打工。”陈祖凯说,他今年种植了9亩藠头,预计年收入有10多万元,对于在家的村民而言,这个收入已经相当不错。

  此外,因为藠头种植、施肥、培土需要不少工人,村民还能轻松实现家门口就业,每日的工资可达180元。另一方面,藠头种植也带动了村里的“地租经济”,能种藠头的田地,每年的租金在700元左右,比一般的耕地要高不少,能够进一步增加村民的收入。

  “一造稻一造藠”是石下村村民几十年来探索出的宝贵经验,在开展粮食生产的同时,提高土地产出,让农民有耕种积极性。黄扬添介绍,单种水稻,村民不赚钱,有几率会使土地撂荒;单种藠头,没有轮种,病害多、产量低,也没办法提高收入。因此,“一造稻一造藠”轮种是最适合的方法,每亩藠头年产值近2万元,既能让土地长久地保持肥力,也能让村民有稳定的收入。

  阳春市双滘镇被誉为“中国沙姜第一镇”,当地出产的沙姜以品质优良而闻名。眼下正值沙姜收获季节,今年,双滘镇沙姜不仅产量高,而且市场行情报价也达到了近年来的新高,实现了产量和价格“双丰收”。

  在双滘镇的鼎峰烘干加工厂,一辆辆满载新鲜沙姜的货车正源源不断地驶入厂区。工人们忙碌地将一袋袋沙姜从车上卸下并整齐摆放。工厂内部机器运转声此起彼伏,清洗、切片、烘干等一系列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经过精心处理的沙姜被打包入库,准备发往省内各大市场销售。

  “今年的沙姜迎来大丰收,不仅产量增产,收购价也创了近年来的历史上最新的记录。”双滘镇沙姜协会会长、双滘镇鼎峰烘干加工厂负责人龙海表示,加工厂2024年12月26日开工,目前已经收购超300万斤沙姜。为了更好的提高加工速度,加工厂每天早上8时开工,一直持续到晚上12时,预计要一直忙到2025年4月。

  双滘镇的沙姜2024年是3.5元一斤,2025年涨到了5元一斤。由于2024年以来风调雨顺,沙姜的亩产量达3000—7000斤,平均亩产比往年多1000斤左右。

  双滘沙姜风味独特,又具有行气消滞、祛风、止痛等功效,它不仅仅可以作为调味品使用,还大范围的应用于中药制造领域。双滘镇有着悠久的沙姜种植历史,出产的沙姜品质优、味道好,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近年来,为逐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双滘镇委、镇政府不断加大对沙姜种植业的支持力度。目前,双滘镇沙姜种植培养面积达1.3万亩,年产量约2.6万吨,年产值可达1.82亿元,全镇从事沙姜相关产业的人员超万人,配套建设4个农产品烘干加工场,具备年烘干沙姜1.8万吨的解决能力,全镇种植、加工、销售综合总产值达3.9亿元。

  “政府出台了帮扶政策,对种植沙姜的农户有农资补助。”龙海说,双滘镇沙姜协会与省农科院合作,联合出版了《种植沙姜技术指南》,大力推广沙姜种植技术,对当地农户有很大的帮助。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产品中心
一键拨号
联系我们
发送询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