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18603847333
欢迎进入华体会网投官方网站
电话/微信:18603847333
金华地处浙江中部,有着独特的丘陵盆地地形结构,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孕育了丰富的农业名特产品,形成了优质粮油、生猪和肉制品、奶牛乳品、水果蔬菜、中药材和食用菌、茶叶、花卉苗木、特种水产八大主导产业。
乡村要振兴,发展产业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山区造血功能、帮助当地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多年来,全市各地因地制宜抓发展,科学规划谋布局,精品水果、中药材、优质茶叶、食用菌、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逐渐培育发展壮大,成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动能。
盛夏时节,金义新区江东镇国湖村的金华市婺州蜜梨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内,成熟的蜜梨悬挂枝头,微风拂过,若有似无地带出一丝丝清甜滋味。
“今年的蜜梨水分足、肉质细,产量也高,一定能卖个好价钱!”梨农们一边说着,一边摘下套袋观察蜜梨的色泽判断成熟度。他们是婺州蜜梨专业合作社的成员,自从加入合作社后,年年都会参加合作社组织的技术培养和训练,从梨园的冬季管理、土壤改良、整形修剪,到疏花疏果、果实套袋、农药使用,都严格按照标准化栽培技术生产。
合作社的作用并不局限于生产,每年还会组织社员赴广东、福建等地学习,邀请外地客商到生产基地考察,并在金华市农产品批发商业市场建立直销区,与本地大型超市建立长期供货协议。如今,婺州蜜梨的销售价格优于普通蜜梨,形成了品牌溢价优势。
随着品牌价值的显现,江东镇政府通过举办“婺州蜜梨”节,持续提升产品知名度。去年起,每年蜜梨成熟季,四方梨友都要汇聚一堂,品蜜梨、看演出,赏乡村美景,体验浓浓的乡土风情。
合作社社长郭有金说,合作社成立至今已陆续吸引126名蜜梨种植、购销大户加入,种植基地也由初成立时的3000亩发展到7000亩,年产量1.2万吨,年产值5500万元以上,利用统一的绿色安全化肥农药、标准化生产技术、精品分级包装和“婺州”销售品牌,种植农户收益普遍达到1万元/亩/年以上,还带动了周边1200户农户共同致富。
和婺州蜜梨一样,通过平台建设,慢慢的变多农户实现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转变,慢慢的变多的特色农业基地花繁果硕,农业企业产销两旺,农业产业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发展。
2017年起,浦江县黄宅镇凭借葡萄种植优势,列入省级特色农业强镇创建,三年投资6165万元建设葡萄大棚、农用道路、农田水渠、盆地综合区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等,并建成黄宅镇葡萄交易场所、果蔬加工基地和农业电子商务基地,还有上山稻作公园、曹街葡萄文化园、杨林葡萄休闲长廊、华塘休闲农业科学技术创新园和千亩香榧观光旅游基地等休闲农业基地。
走进黄宅镇横山村的葡萄种植基地,一人多高的葡萄架下,一株株翠绿色的葡萄藤沿着葡萄架攀爬,绿油油的藤叶下挂满了串串葡萄,色泽鲜亮、果实饱满,令人垂涎。
通过控产提质,横山村将葡萄的每亩产量控制在1500公斤以内,每串葡萄重量在0.5公斤左右,每平方米选留5串葡萄,以保持葡萄大棚通风透光,促进葡萄成熟和甜度提升,也节省了大量人工成本,越来越多葡萄种植户走上了精品化发展道路。去年,横山村建设成为葡萄高品质示范村,单单葡萄产业就帮助全村人均年收入超过3.5万元,村民走上致富道路。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的关键靠科技进步。科技为产业注入活力,让农业搭上科学技术创新的快车。
一行行茶树整齐排列,同绿水青山相映成趣。通过引入数字化技术,武义更香茶园实现了可视化监控、虫情测报、土壤环境及水肥一体等自动化运行管理。从鲜叶摊青、杀青、揉捻、烘干到提香,每道茶叶加工工序都显示在数字化总控平台的显示屏上,全程实现智能化、连续化、标准化和清洁化。
“以前我们有四条生产线,四组机器单机作业需要50个工人在线万公斤鲜叶让人手忙脚乱,现在5个人一条生产线万公斤鲜叶都绰绰有余。”对于全省第一条数字化名优茶加工生产线的落户,更香茶业公司厂长汤泽清感触颇深。
茶是金华的特色优势产业,武义茶更是一张金名片。针对当前茶产业面临的品种培育、绿色防控、常温保鲜、延时加工、机械研发等技术难题,去年更香公司投资1600万元用于“茶叶数字化生产建设示范”项目建设,包含自动化设备采购、5G智慧茶园移动平台、自动化包装生产线月投产运行。
磐安是浙贝母的全国两大主产地之一,产量占全国60%以上,新渥街道则是磐安中药材种植重点乡镇(街道)。
每年5—6月,浙贝母产新期间,药农们会在新渥街道的中药材“共享车间”内,为加工好的贝母片包装赋码。药农陈宝昌介绍,在统一印有“江南药镇中药质量联盟认证”的包装袋上,购买者只需扫一扫二维码,中药材原料提供者、加工点名称、操作的流程、烘干温度、操作人等全加工链内容就可在线查询。
作为全国唯一一家产地中药材及饮片加工车间一体化试点企业,2019年以来,磐安康恩贝药材发展有限公司发挥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带动作用,投资3500余万元,建设GMP标准“共享车间”,研发配置中药材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全程采用数字化生产管理,以鲜品集中加工技术取代传统的千家万户粗放加工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浙贝母用硫磺熏蒸的问题。
“以往,药农从田里收获中药材后,清洗并处理完再出售,这中间有几率存在标准不统一、操作不规范等影响中药材质量的行为,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共享车间’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后,可以依托专业化设备、标准化流程,帮助药农规范化收集、加工、处置中药材,既实现社会资源共享,又确保中药材质量。”磐安中药产业创新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经共享标准加工技术和规范管理,贝母素含量提高30%左右,成本也比药农自行加工降低35%左右,每公斤可节省本金约1元。
“共享车间”启用后,磐安还创新推出中药材“三共享、三统一”的管理模式,即“共享加工、共享检测、共享仓储”“统一包装、统一标识、统一赋码”,解决药农药商加工储存检测等环节难题,保证事后质量可溯。目前,磐安已建成中药材共享加工点11个,每天能处理各类中药材180余吨,在满足磐安本地所需的同时,还辐射服务仙居、缙云、东阳、永康等地。
金华虽是农业大市,但粮食、蔬菜等民生产品产能有限。面临农业发展空间刚性减少,连片、规模化生产难度加大,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经粮争地”等明显问题,各地也在探索因地制宜将特色产业效益发挥到最大的种养殖方式。
兰溪云山一带土质疏松,利于鲜食春大豆和兰溪小萝卜生长。2003年起,云山街道引进春大豆,采用鲜食春大豆—单季稻—兰溪小萝卜种植模式,明显提高了农田综合生产效益,实现“千斤粮、万元钱”。
云山街道农办主任卢跃文给我们算了一笔账:现在春大豆亩产600公斤,产值5000元左右,水稻亩产500公斤,产值1500元,小萝卜亩产量在1500公斤到3000公斤,产值基本在4000元以上。一年下来,每亩收入可达1万多元。
“粮经搭配,一年三熟,土地利用率高,温光资源得以充分利用。通过种植一季水稻,实现水旱轮作,减轻病虫害发生,既有利于各季作物高产高效,又有利于后作小萝卜应用稻田免耕栽培技术,改善品质。”卢跃文说,云山街道在此基础上,还延伸发展了四季豆—单季稻—兰溪小萝卜模式,也可实现“千斤粮、万元钱”。目前街道以两种模式种植的土地达两三千亩。
池塘(山塘)和水库为主,设施和稻田为辅,是我市水产养殖的现状,但全市水产(池塘)养殖面积正逐年小幅减少,发展空间受挤压,水环境也面临严峻挑战。为挖掘产业高质量发展空间潜力,我市积极推广实施稻渔综合种养等生态养殖模式,在稻田里、池塘里做文章。
在义乌市义亭镇陇头朱村小湖南自然村,致中和水产养殖场采用稻虾轮作技术,充分的利用农田的闲置期养小龙虾。”小龙虾在稻田里活动,不但可以平整田块、除草松土,还能吃掉对稻田有害的虫卵,其排泄物则是稻田的天然肥料,可降低30%的化肥农药使用量,日后产出的稻谷品质高、无公害,仅小龙虾一项亩均效益可达4000元。“该养殖场负责人石炜宇说,这种绿色种养模式相当节省人工,一名工人可以管理50亩水稻田,日常管理只需两三个人。借助龙虾经济,小湖南自然村还发展起垂钓业,开起龙虾馆,并准备发展集垂钓、娱乐于一体的特色经济。
武义县壶山街道上端头村的食用菌农业大棚区,6万平方米的大棚顶部搭装18889块多晶硅太阳电池组件发电,代替原先大棚顶端的遮阳网,经逆变、升压,以10千伏专线接入变电所的并网方式接入电网系统,年发电量达2850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6500吨,减排二氧化碳10000多吨。
这是省内首个“菌光互补”项目,基地的光伏电站由武义创新食用菌有限公司与深圳大族能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成。“食用菌种植产业的难度在于要维持大棚的湿度、温度,其主要成本除了菌种,便是日常制冷设备的耗电。在大棚顶端建起光伏电站,并网之后便可直接用于基地日常供电,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底部的食用菌生长生产营造了更好的环境。“武义创新食用菌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这较好地解决了发展新能源跟大量占用土地的矛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共赢。目前,该项目年生产食用菌1125吨,带动周边村民200余人就业。
上一篇 : 【48812】浙江仙居:“亲农在线”慧农更惠民
下一篇 : 钟睒睒给云南茶农“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