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18603847333
欢迎进入华体会网投官方网站
电话/微信:18603847333
4月26日,在孝感应城市召开的国家“十三五”重大科学技术项目“砂性肥料造粒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技术成果评价会上,经院士专家评审,一项生产颗粒状的砂性肥料的新技术获得突破。那么,这到底是一项什么新技术,又将给种田乡亲带来哪些利好消息呢?
在孝感应城市富邦产业园的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一台大型制肥设备正在飞速运转,和传统粉状肥料不同的是,这里生产的是颗粒状的砂性肥料。
湖北富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仁宗说:“因为我们过去传统农业一直聚焦在氮磷钾,但是农业的发展到现在有一个瓶颈,刚好中量元素、微量元素大多数都是砂性材料,要把这一团散砂变成团结在一块的颗粒的话,是很具有挑战性。”
种田的乡亲都知道,对酸化严重、中微量元素缺失的土壤,施用以钙、镁、磷肥熔融砂性肥料,可有效改善土壤营养成分和土壤团粒结构,起到增强土壤肥力,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效。而在过去,砂性肥料一直是以粉状施到农田,不仅会产生大量粉尘,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农户也极易吸入,影响身心健康。
湖北富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仁宗说:“另外的话没办法做参混肥,现在未来的农业一定是基于土壤数据,作物的营养模型,来做这一个测土配肥,精准配肥,但精准配肥没有颗粒的东西的话很难做到。”
中国农科院肥料与施肥技术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赵秉强说:“砂性肥料造粒是十分艰难的,正常的情况下都是挤压造粒,产能低成本高,如果不造粒的话使用非常不方便,特别是不适用机械化使用,效率很低,突破这个难题应该是十分艰难的。”
如何让粘结力较弱的砂性肥料,将砂“捏”成圆颗粒,避免播撒的时候四处飘散,又能在极短的时间内遇水溶散?为了攻克这一世界难题,2006年,湖北本土一家高科技化工企业联合郑州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开展科研攻关,经过十二年数千次反复实验,2018年,科研团队成功突破了砂性肥料造粒关键技术难点。有了核心技术而终端产品却难以量产,为此,科研团队再一次紧盯砂性肥料生产的基本工艺和设备,埋头啃硬骨头。
郑州大学化工学院副院长侯翠红说:“可能在实验室也能做成,可能是产量比较小,实验室可能采用的是静态干燥,但是我在工业化生产中,大规模的时候呢,静态干燥没法实现,能力也不够,所以占地也比较大。”
经过一年的设计和试验调试,2020年,国内首条年产20万吨“砂性肥料造粒”生产线在应城建成,并成功量产。经院士专家评审,“砂性肥料造粒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农科院肥料与施肥技术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赵秉强说:“这应该说是世界的首创,今天这项技术专家的评价还是特别高的,达到了国际的领先水平,非常高的一项技术。”
据了解,该项目技术成果的重大突破,为我国肥料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重大技术和产品支撑,也进一步夯实了粮食安全基石,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中国农科院肥料与施肥技术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赵秉强说:“希望这项技术带动行业发展,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我们的祖国的农业绿色高质量做出重要贡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老头杯第4日:Uzi队惨遭翻盘!小伞队爆冷击败Letme队,kid队首胜
5月23日,河南郑州(发布)。高三女孩提前保送至山东大学,语文能考130多分,作文满分60,能得57...
5月23日,河南郑州(发布)。高三“数学脑”女孩本硕连读,保送至上海交大。保送生选拔考试是全校唯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