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18603847333
欢迎进入华体会网投官方网站
电话/微信:18603847333
据统计,2023年全球负极材料产量保持了20%的增速,达到176.21万吨,中国负极材料占比提升至97.3%。
负极材料全球出货量167.95万吨,其中中国占比高达95%,人造石墨负极材料渗透率快速提升,是当前市场主流应用负极材料。作为全世界人造石墨负极材料领军企业,我国杉杉科技2023年人造石墨出货量近30万吨,占比达19%。
尤其是伴随着一体化企业的逐渐发展,规模化储能产业链逐渐完善,石墨负极还在这条路上继续飞奔。2024年起步,部分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已经集结150万吨石墨负极产能迅速登场了!
1月11日,云南杉杉30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投产仪式在昆明隆重举行。据悉,云南杉杉30万吨项目是当前行业内建设单体顶级规模的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
目前,杉杉科技已在国内布局70万吨,在芬兰布局10万吨负极材料产能。云南杉杉项目是上海杉杉科技投资建设的年产3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建设包括磨粉、改性、石墨化、二次包覆、碳化、成品加工等六大工序车间,生产多规格锂电池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可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领域,面向LGC、宁德时代、比亚迪、SKON、远景动力等国内外头部企业。
1月5日,阿斯米新材料一期工程第一条生产线万吨负极材料连续化自动化生产线正式投产。阿斯米新材料的产品全部采用阿斯米科技开发的大型连续造粒炭化回转窑,取代目前行业上普遍采用的多台反应釜包覆+隧道窑炭化的石墨负极材料前驱体生产技术,将前驱体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和能耗降低了30%,生产工人人数降低了50%,并且实现了生产全过程的连续化、自动化。
年产30万吨新能源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项目一期试车成功,首条生产线亿元,项目分两期进行建设,一期建设年产15万吨全工序负极材料生产线,主流产品为锂离子电池人造石墨负极材料。项目其余产能预计2024年年底建成投产,该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20亿元。
针状焦行业先进的生产的基本工艺及装备。负极材料生产线配置国内先进成熟的烘干、磨粉、造粒、预炭化、石墨化、后炭化、筛分除磁包装等设备1000余套,在提高电池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快充性能、增加循环次数及石墨化节能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技术。百川股份
年产1.5万吨石墨负极材料(1万吨石墨化)项目”已完成竣工验收,正式投产。
月3日,河南省第十二期“三个一批”活动暨正望新材料(河南)有限公司年产6万吨静压石墨及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开工仪式举行。该项目总投资2亿元,将进一步巩固拓展“石墨-正负极材料-锂电池”产业链条,推动实现集群发展。
10万吨天然石墨负极材料项目正在进行设施安装,二期5万吨人造石墨负极材料项目也将在2024年试生产。项目投产后,双鸭山将形成石墨采选、球形石墨、负极材料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年产10万吨改性石墨负极材料项目。公告显示,该项目总投资约14.50亿元,预计2024年6月底前开工建设,2026年6月底前全部建成。
3月11日,大连石墨谷碳材料产业新城项目开工。该项目由黑龙江省石墨谷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
年产10万吨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等项目,计划2025年底前建成投产。该项目将建设成为东北第一家先进碳材料研发、绿色智能生产制造、智能物联网协同、清洁能源多能互补匹配和消纳应用一体化示范项目,加速打造中国石墨产业“硅谷”,推动产业链条化、集群化发展。
年产5万吨高端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项目,位于建德经济开发区,总投资8亿元。一期年产2万吨石墨负极材料产线年下半年生产试运行,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年新增出售的收益12亿元、总利润0.9亿元。
年产3万吨高能负极材料项目举行签约仪式。该项目由上海巴库斯超导新材料有限公司、湖北玉地置业有限公司、香港中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计划总投资约20亿元,选址当阳双莲工业园,总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购置30条集成式全自动智能生产线万吨高能负极材料生产规模。项目基本的产品为中高端天然石墨负极材料,定型产品实现可逆容量≥370mAh/g同时保持94%左右的高首效,主要工艺是采用“液态插层机械法”对天然石墨做深加工,具备低能耗、零污染排放特点,解决了负极材料行业的高污染高能耗的痛点。
10万吨天然(改性)石墨负极材料项目,力争在2024年二季度让投资4亿元的一期项目计划点火生产。
作为邛崃百亿级重点项目、四川省重点项目,四川紫宸科技的建设一直备受瞩目。该项目是上海璞泰来(603659)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紫宸科技母公司)在邛投资的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生产基地。
一期10万吨负极材料项目计划2025年1月实现投产;二期10万吨负极材料项目和三期年产8万吨石墨负极材料生产基地及新能源电池产业研究院项目规划2025年底前全线投产。全部建成后可形成年产28万吨负极材料成品产能,预计可实现年产值14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