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利胡照顺:花园式工厂里有化肥的“减碳法”

产品介绍

  “十年前,化肥生产基地还可能有些‘乌烟瘴气’,但现在却是花园式的工厂了。”

  史丹利002588)(002588.SZ)副总裁兼董秘胡照顺算得上是化肥行业的“前辈”。自2005年进入公司后,他亲历了行业发展黄金期、转型阵痛期,以及目前正在探索的绿色发展阶段。

  “我们在低碳环保方面的尝试,要从生产端、产品端、物流端以及农民的施用端上做多元化的分析。”胡照顺向

  一一细数了史丹利目前取得的成果。在他看来,化肥行业的“减碳”主要应从降低生产能耗、提升产品吸收率等入手。

  化肥,被称作是“粮食的粮食”,包括氮肥、磷肥、钾肥等单质肥以及复合肥。国内化肥行业发展起步较晚,最早进入市场的是单质肥,而后才是复合肥,而且复合肥的原料也是由单质肥厂商供应的,还需再进行二次加工。单质肥顾名思义,养分和功能单一,容易施用过量,产生浪费,复合肥则具有养分含量高、副成分少且物理性状好等特点。

  在国产化肥史上,是史丹利打响了复合肥的“第一枪”。“华丰化肥厂(史丹利前身)是国内第一家复合肥生产企业,1992年建厂的时候,复合肥市场还处在培育期,企业规模比较小。”胡照顺介绍,当时史丹利看中了复合肥的发展的潜在能力,抢占了生产的先机。在史丹利的发家地——“中国肥料之城”山东省临沭县,一批企业效仿史丹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乡镇。

  进入2000年后,在生产的基本工艺改善、粮食价格市场化等因素的推动下,化肥行业迎来了一个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时机,2005年,我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氮肥生产国。

  但那个时候,由于农民还是习惯于施用单质肥,我国化肥的复合化率(复合肥施用量占比)仍然较低,而且复合肥质量与进口产品也有差距。为了迎头赶上,史丹利在2003年选择和上海化工研究院合作挑战高塔复合肥生产技术,首开国内高塔熔体造粒复合肥的先河。

  “原来单条生产线万吨/年的产能,有了这项技术后就能扩展至20万吨/年的规模。”胡照顺说,更重要的是,和滚筒造粒、蒸汽造粒相比,高塔造粒的投入产出比能够达到99.8%,原材料浪费得更少,而且综合能耗还可以下降50%左右。

  高塔造粒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产品质量,还让史丹利的出售的收益从3亿多元跃升至30亿元左右。高塔造粒技术设备投入资金大,史丹利瞄准了上市契机,在2011年成功登陆深交所。在长期资金市场的助力下,史丹利当年营收达到45.69亿元,同比增长57.50%。

  这个上市时间也正值国内化肥产能过剩问题凸显、行业环境污染受到重视的阶段。胡照顺回忆,当时部分化肥厂生产环境任旧存在“脏乱差”的问题,甚至使用煤炭烧锅炉生产,车间粉尘漫天。

  2015年是行业变化的时间节点。这年年初,农业部下发《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伴随而来的还有更为严格的环保督察。从2018年开始至今,史丹利在生产系统环保改造上投入了6000多万元,重点用于清洁能源改造、车间粉尘除尘。“相比于四年前,排放指标很显而易见地下降了,车间环境也有很大改善,现在是花园式的工厂了。”胡照顺感慨道。

  “2015~2016年这两年,行业增长已经到‘天花板’了。粮食价格下行后,老百姓也主动减少了化肥的用量。”胡照顺表示,当时,临沭县不少小化肥工厂深陷“倒闭死亡潮”,史丹利开始谋求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在寻找“生路”的过程中走上了绿色发展之路。

  在胡照顺看来,新型肥料的研发对化肥行业的减量增效至关重要,这正是史丹利转型的战略方向之一。

  由于复合肥养分比例总是固定的,并不能够满足不同土壤、不同作物的多样化需求,同样存在浪费的问题。缓释肥、水溶肥、专用肥等新型肥料逐渐显露出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据了解,这类化肥更多的是面向玉米、果树等经济价值更高的作物。

  “以前是我们生产什么,农民用什么。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之后,是农民要说明,我们生产什么。”胡照顺将处于精细化经营过渡阶段的史丹利形容为“营养师”,即因地制宜推出不同配方的新型肥料。

  以玉米为例,东北地区的春玉米和黄淮海地区的夏玉米对肥料养分的需求就有所不同。胡照顺解释道,两地土壤肥力不同,再加上种植季节也不同,就施肥总量的氮、磷、钾配比而言,夏玉米的磷元素含量低于春玉米,而钾元素含量则高于春玉米。

  因此,史丹利在产品研制上推出专门配比的肥料,这对生产的基本工艺控制能力的要求就更高了。胡照顺解释道,传统复合肥的单条生产线万吨,新型肥料单条生产线万吨,规模小,但生产工序更复杂,“在原料配比上要保证大元素、微量元素均衡”。

  这决定了新型肥料生产设备成本投入更高。“化肥行业本身也有特殊性,农产品价格受国家宏观政策和市场环境影响,价格变化直接影响农民的种植意愿。”胡照顺称,既要保证化肥产品价格的可接受程度、又要保证效果好,这两点是转型中比较大的挑战。

  史丹利2016年的财报隐约透露出转型过程中的困难:“2016年,是复合肥行业经营较为艰难的一年,由于粮食价格下降,种植业需求不旺、原材料价格持续低迷等因素影响,行业整体效益有所下滑……环保督察力度不断加大,复合肥企业经营压力陡增。”

  结合史丹利近几年的财报来看,“煎熬”了三年多,直到2019年,新型肥料才开始在营收上占据一席之地。“像水溶肥、专用肥这些新型肥料吸收率高,且挥发性低,更符合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胡照顺说。

  新型肥料的面市只是“一小步”,农民是否接受在自家田地上使用才是关键,而产品吸收率的提高直接和施用端挂钩。

  年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1年,复合肥仍是史丹利营收的主力,而新型肥料的营收占比为15.74%。胡照顺曾跑过全国多地农村调研,许多地方的种植户仍以中老年人为主,而这类人群对新事物的接受过程都相对较慢,只能用引导的法子。

  “向农民推广新型肥料,并且让他们学会精准施肥,这是转型的第二个方向。”胡照顺看重各地种植大户的影响力,经销团队会优先向他们进行介绍,还会赠送相应的施肥配套设施,比如滴灌设备、喷雾器等。

  除此之外,史丹利还有一项“为土壤诊治”的服务——蚯蚓测土实验室免费为种植户提供的土壤样本做检测分析,结合作物生长情况,给出专门的施肥方案,还会派出技术人员进行指导。

  了解到,目前实验室已经收集了全国近2万多份土壤样本,大多数来源于种植户、科研机构以及政府耕地修复委托服务等。

  但像这样下沉到田间地头去做生意,会带来经营成本的上升。史丹利如何消化成本压力?据悉,目前,史丹利其实是以试点方式来进行新型肥料的推广,且通过引入国外成熟的实验室检测系统,实现自动化检测,从而控制成本。

  除此之外,史丹利还尝试从物流端“降本”。“化肥是大宗生产资料,运输都是大批量的,万吨级别的,这也是不小的支出。”胡照顺介绍,史丹利目前已经在全国开拓建立了12个生产基地,有吉林扶余市、河南遂平县、湖北当阳市等,已经覆盖到了主要的农业种植区。

  胡照顺补充道,由于我国农业种植区相对分散,化肥从出厂再到田间地头,运输环节非常多的。“我们正在努力压缩渠道的层级,产品出厂后直接到终端卸货。”胡照顺表示,史丹利已经取消了省市级代理商,终端要拿货直接找县级代理商,“这样的一个过程既降低了成本,又减少了物流环节的能耗。”

  全面“破2”六大行存款利率又双叒降了!银行理财、存款“跷跷板”效应再现

  中证沪港深500通信服务指数报1525.41点,前十大权重包含新易盛等

  中证沪港深500公用事业指数报2006.92点,前十大权重包含中国广核等

  中证沪港深相互连通中小综合医药卫生指数报4706.14点,前十大权重包含九安医疗等

  中证沪港深相互连通中小综合原材料指数报3254.13点,前十大权重包含中矿资源等

  全面“破2”六大行存款利率又双叒降了!银行理财、存款“跷跷板”效应再现

  中国电建:签署7.55亿美元阿布扎比PV3阿吉班1.5GW光伏项目EPC合同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使用者真实的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

产品中心
一键拨号
联系我们
发送询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