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农先锋丨徐召智:“菲达”丰裕“中国饭碗”

  农业兴,百业旺;农民富,潍坊强。在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潍坊作为农业大市,始终勇立潮头、敢为人先,不断书写着农业高水平发展的新篇章。鲁网潍坊联合潍坊市农业农村局进行“强农先锋”专题采访,聚焦奋斗在乡村振兴一线的模范人物、先进典型和标杆案例,传播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以先锋为镜,向榜样看齐,汇聚农业强市的澎湃动能,为推动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凝聚力量。

  鲁网8月18日讯(记者 王玉龙 张丽华)8月12日,山东菲达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召智刚从潍坊市农业农村局领回了一本荣誉证书——“潍坊市小麦高产竞赛一等奖”,随证书、奖杯一同发放的,还有一万元奖励金。在菲达种业,像这样的荣誉已有几十项之多。这是对他们卓越工作的褒奖。

  二十年来,菲达种业把培育抗冻、抗病、抗倒、耐盐碱的优质小麦新品种作为主攻方向,研发培育出6个小麦新品种并通过省或国家审定,其中“菲达6号”通过省审,填补了潍坊小麦育种二十年空白,为做强粮食“芯片”、破译丰收“密码”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高密市醴泉街道张新庄,村民张申有正在地里查看他家的玉米。放眼望去,田间的一株株茎秆粗壮,很是喜人。

  谈起种地,张申有滔滔不绝。“我家种了13亩地,这两年小麦我都种‘菲达6号’,单纯从产量上比较,比往年的品种每亩多收百十斤,以现在小麦的价格来算,每亩地能多收入200元左右,十几亩地一季下来就多收入2500元左右。”

  张申有选种的“菲达6号”,是高密菲达种业徐召智团队花费十多年培育出的小麦新品系。

  今年58岁的徐召智,是土生土长的高密人。1985年参加工作,在当地建筑公司做过木匠,当过小工,干过出纳、会计,2000年考出了会计师证。在之后的农产品公司工作期间,他越来越认识到困扰农民的“种子”问题——当地农民种植的,都是外地的品种,存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水土不服的情况,如抗冻害、抗病性、抗倒伏性、耐盐碱性等,农民为此很有怨言。

  为什么不可以研发适宜本地种植的品种?做过种子经销,看到很多外来种子因不适应山东半岛气候而受灾减产,2001年,徐召智萌生了让当地人种上当地小麦品种的想法。

  “我的骨子是农民,我知道农民的苦、农民的累、农民的不容易,这是我坚守育种的初心。潍坊是山东产粮大市,高密又是潍坊的产粮大市,这些年种的品种都是外地的,咱们为什么没有自己的品种?咱们自己搞出来的品种肯定适合当地种植,肯定会增产增收的。”

  为确保培育出优质的小麦新品种,徐召智从2007年开始初期杂交试验,到2014年收获稳定材料,再到2020年进入省审定,他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作为一个高级农艺师,他整天在地里晒得黑干条瘦,在地里观察纯度,把杂株一棵棵挑出来,提纯完了收获,收获时害怕人多了给弄乱了,就领着我们自己干,单穗采了以后人工再用手搓出来,写上名、时间,封存。”菲达种业农艺师王兆春说。

  要培育出好种子,除了付出大量的精力,更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为了研发新品种,徐召智把家里的积蓄全部投入进来,甚至卖房筹资。

  “老人给盖的房子我都卖了。承包地需要买农药买化肥,没有钱,没有别的办法,我把家里第二套房子楼房也卖了,支付了老百姓地钱、联合收割机钱和农民工工资钱。”徐召智说。

  二十年种子研发,带给他的,还有“累累伤痕”。为了省钱,2013年12月,他自己开打药机,被机械臂打了太阳穴,造成脑震荡,住了一个星期院。2020年10月,他从收获机上坠落,右手小臂桡骨、腰椎骨粉碎性骨折。记挂着地里的试验样品,打上固定钉十多天他就偷偷跑出了医院。至于这些年里所饱尝的各种酸甜苦辣、人情冷暖,他摆摆手,“那就更加不用说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二十年的拼搏,菲达种业先后培育出“菲达6号”等多个优质小麦新品种(系),通过省级审定或入选山东省、国家黄淮海新品种区域试验,均取得优异成绩。

  在菲达种业的生产车间里,一粒粒小麦良种经过一道道自动化加工生产工序后,被打包装袋直接送上等候提货的货车,发往省内外。

  2022年6月,来自青岛农业大学、鲁东大学等5位测产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在高密大田里随机确定测产区。按照粮食测产程序,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对小麦长势、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开展抽样测产调查。经测算,大田种植的“菲达6号”小麦亩产达到816.85公斤,在这块地较往年晚播1个月、春夏两季天气相对干旱的不利情况下,“菲达6号”依然取得了好成绩,现了高产育种技术的新突破。

  “这个菲达6号,既能适合山东半岛气候,又能适合内陆地区气候,还高产,比对照品种一亩地增产最少100斤以上。”专家认为。

  种子是粮食丰收的“芯片”。为了培育出适应能力强的好品种,徐召智和他的团队每年都要开展1000多个组合的杂交对比试验,从种子发芽、出土到返青、出穗、授粉,再到落黄、成熟,挨个对比观察、分离筛选,先后淘汰了上千个品种、数万株种苗。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1年,徐召智和他的团队培育出第一个小麦新品种--“菲达6号”,该品种以生产试验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审定,经专家组现场测算,亩产达到816.85公斤。该品种也成为潍坊市历史上第一个由非公有制企业培育出的小麦新品种,填补了潍坊市近20年没有小麦新品种获省审的历史空白,为做强麦种“芯片”、保障农民“增收”、端牢国人“饭碗”作出了“高密贡献”。

  当年6月,在高密市承办的山东省粮食减损现场会上,“菲达6号”得到时任省长李干杰同志的充分肯定。在2021年的山东省级小麦新品种生产试验中,“菲达6号”小麦品种与来自“国家队”“省队”等的小麦良种开展田间比武,一举夺魁。此外,抗赤霉病的“菲达8号”、高产的“潍麦16”、抗旱性能突出的“菲达2号”和抗倒伏的“菲达216号”等品系,同样表现不俗。

  山东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潍坊综合试验站站长、高级农艺师于海涛介绍,每个作物品种都有生态适应性,本地选育的小麦品种肯定会更为适合潍坊本地的天气特征情况,在产量、抗病性、抗寒性上都会有相较于外地品种更好的表现。“像‘菲达6号’对白粉病和叶锈病的抗性就比较突出,尤其高抗白粉病。”于海涛说。

  目前,除了高密,菲达种业还在诸城、平度等种粮大县有上万亩繁种基地。除自有基地外,他们还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发展了5000公顷的小麦种繁育基地,可年供优质小麦种子4000余万公斤,并为农民科学种地提供义务指导。公司多年来的技术积累业已形成梯次递进的研发与推广模式,与粮农、种植合作社等签约繁育小麦良种面积逐年扩大,不断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粗略统计,从2021年到2024年,菲达种子在山东、山西、河北等地推广累计超一千万亩,产生直接和间接社会价值上百亿元。

  二十年来,菲达种业躬身耕耘在潍坊高密的这片广袤大地上。他们集小麦种子科研、繁育、推广于一体,先后与中国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鲁东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潍坊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校进行技术合作,目前拥有一支由1名泰山产业领军人才、2名博士、2名硕士及育种专业的本科生等11位科研人员组成的小麦育种科研团队。近年来,他们培育的多个小麦新品系先后进入山东省、国家黄淮海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在抗病性、抗倒性等方面各有优异。

  公司实行土地托管和土地流转及公司+农户模式,依靠山东省最大水库-峡山水库为灌溉基础,以醴泉街道为中心向外辐射发展建设小麦种繁育基地10万余亩。公司建设了包含1条15吨的国内最大最先进的小麦种子加工流水线套,全新的种子检验仪器一套,400吨种子烘干塔及其设备配套流水线一条,拥有现代化种子生产加工车间3000平方米,种子仓储库8000平方,晒场6000平方,年小麦种产能达到8000余万斤,种子销往山东、河北、山西等省份。

  菲达种业的科学技术研发,还为盐碱地农业开辟了一种新可能。高密北部乡镇有数万亩盐碱性土地。菲达种业试验选育的耐盐碱小麦品种,在这些地块平均亩产超过800斤,最高单产超过1200斤。

  “全国有盐碱化土地15亿亩。若能够种上抗盐碱的小麦新品种,那么将为国家粮食安全解决很大问题。”徐召智说。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扩大育种生产面积,另外我们已在渤海湾租赁1500亩盐碱地,进行小麦种植、高产攻关和科学研究,研发抗盐碱的小麦新品种,争取两年内攻克盐碱地对粮食造成减产的症结,让盐碱地产出更多的粮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谈到未来发展,徐召智信心满满。

产品中心
一键拨号
联系我们
发送询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