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担任浙江省长一生两袖清风曾与子女约法三章从不搞特殊

2023/12/30 工艺流程

  世人皆知浙江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却鲜有人知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有这样一位省委书记,他与子女立下"不当官、不经商、不做外国人"的铮铮誓言。在他担任浙江省长期间,面对权力与利益的诱惑,从始至终保持着"一双手、两袖清"的革命本色。有趣的是,他的小女儿想调回家乡工作,他却坚决不同意。这位曾在狱中受尽酷刑却从始至终保持革命气节的老革命,为何对自己的亲生骨肉如此"冷酷"?他又是如何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既保持清廉本色,又推动浙江经济腾飞的呢?

  1933年的一个深夜,杭州城内一片寂静。突然,几辆军用卡车呼啸而至,停在了一座普通的民居前。数十名便衣警察荷枪实弹,将整座房子团团包围。这便是李丰平被捕的那个夜晚。

  那时的李丰平,正在房间里整理地下党的重要文件。敲门声突然响起,他立刻意识到情况不妙。在被捕之前的短短几分钟里,他迅速将所有文件付之一炬,确保没有一份落入敌手。

  "砰"的一声,房门被撞开。便衣警察蜂拥而入,将李丰平制服。原来,一名叛徒出卖了组织,导致这次的突然抓捕行动。李丰平被押送到了杭州看守所。

  在看守所里,敌人轮番审讯。他们企图从李丰平口中套出地下党组织的情报。严刑拷打、电刑、老虎凳,各种酷刑轮番上阵。但李丰平始终咬紧牙关,一言不发。

  就这样,整整三个月,李丰平在狱中经受了常人很难来想象的折磨。他的左腿被打断,右耳失聪,但始终没有透露半点组织的秘密。狱友们私下称赞他是"铁骨铮铮的汉子"。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在党组织的营救下,李丰平终于重获自由。从监狱出来的那天,狱警们还记得他走路一瘸一拐的背影,但那背影挺得笔直。

  获救后的李丰平没有丝毫犹豫,立即重返革命队伍。他先是在浙江一带开展地下工作,后来辗转到江西、安徽等地,继续为革命事业奔波。在这期间,他多次险些被敌人抓获,但每次都凭借机智和勇气化险为夷。

  1949年,新中国成立。李丰平被组织安排到浙江工作。从基层干部做起,他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狱中的经历没有让他变得消沉,反而让他对革命事业更加执着。

  这位曾经的囚徒,就这样一步步走上了省长的位置。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当年在监狱里立下的誓言:此生只为革命,不为己利。这份初心,让他在日后主政浙江期间,从始至终保持着一名员的本色。

  1978年深秋,李丰平正式走马上任浙江省委书记,次年兼任省长。那时的浙江,虽有"鱼米之乡"美誉,但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上任伊始,李丰平就带队深入基层调研。在一次考察温州市场时,他注意到许多个体户正在经营小商品生意。当地干部战战兢兢地解释说这是"资本主义尾巴"。李丰平却说:"只要是对发展有利的,我们就大胆试。"

  在他的支持下,温州率先试点"个体户经营"政策。当时,很多人对这一举措持怀疑态度。但李丰平坚持认为,发展才是硬道理。短短几年内,温州的个体经济蒸蒸日上,带动了整个区域的经济腾飞。

  1980年春,李丰平在省委会议上提出了"大胆引进外资"的构想。有人提出质疑:"引进外资会不可能影响我们的社会主义性质?"李丰平拿出一沓详实的数据,展示了香港、新加坡等地区的发展经验。

  为了推动外资引进,李丰平多次亲自带队赴港招商。在一次招商会上,一位香港企业家提出想在宁波建厂,但担心政策会变。李丰平当场拍板:"只要是符合相关规定的投资,我们省里给你们背书。"这句话后来成为浙江对外开放的一个缩影。

  在李丰平的推动下,浙江开始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1982年,他提出要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的设想。当时很多人认为这一个项目太过庞大,超出了省里的财力。李丰平组织专家论证,多方筹集资金,为这个在当时堪称"天方夜谭"的工程打下了基础。

  在农村改革方面,李丰平支持农民进行大胆尝试。在余姚市四明山区,当地农民自发组织起运输队,把山区的农产品运往城市。有人说这是"投机倒把",李丰平却说:"农民靠劳动致富,这是好事。"在他的支持下,浙江农村的"万元户"越来越多。

  李丰平很重视科学技术创新。1983年,他提出建立浙江省首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在选址考察时,他专门选在杭州西湖附近,说是要让科技园区与人文环境相得益彰。这个决定,为后来杭州发展互联网经济埋下了伏笔。

  在推动改革的同时,李丰平从始至终保持着严格的工作作风。每次下基层调研,他都要求随行人员精简到最少。在一次考察企业时,厂方准备了丰盛的午餐,被他婉言谢绝,就在厂里的职工食堂打了份大锅饭。

  "发展是硬道理,但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是李丰平在一次省委常委会上说的话。在他的坚持下,浙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率先在全国开展了环境治理工作。

  在李丰平的主政期间,浙江的经济指标连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一跃成为全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但在这快速地发展的背后,他从始至终保持着一个员的本色,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改革先锋。

  1980年春节前夕,李丰平召集全家人开了一次特殊的家庭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他向子女们宣布了三条家规:"不当官、不经商、不做外国人"。这便是后来被广为传颂的"李氏家训"。

  当时,李丰平的大儿子李明正在省级机关工作,二儿子李强在国企任职,小女儿李婷刚从大学毕业。面对父亲提出的这三条规定,几个子女都沉默不语。李丰平拿出一张纸,要求子女们签字画押。

  "这不是随便说说的,要写在纸上,立下字据。"李丰平的语气异常坚决。三个子女相视一眼,依次在纸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份特殊的"家庭条约"被李丰平锁进了书房的抽屉里。

  1982年,李明所在单位准备提拔他担任处长。消息传到李丰平耳中,他立即给单位打去电话:"我儿子不能提拔,这是我们家的规矩。"单位领导多次做工作,说李明工作上的能力突出,提拔完全是正常程序。但李丰平态度坚决:"要么调走,要么不提拔。"最终,李明主动申请调到了基层单位工作。

  1984年,改革开放如火如荼,个体经济开始兴起。李强看到了商机,提出想辞职经商。这个想法刚一提出,就遭到了李丰平的严词拒绝。一天晚上,李强找到父亲,说自己同学都在做生意,赚了不少钱。李丰平指着墙上的"约法三章"说:"你自己签过字的,怎么能说话不算数?"

  最令人称道的是小女儿李婷的故事。1985年,李婷在北京一家科研院所工作,遇到了一位美国visiting scholar。两人相识相恋,那位美国学者提出要娶李婷到美国定居。李婷思前想后,给父亲写了一封长信,说明了自己的想法。

  李丰平收到信后,立即给女儿打了个电话:"你是我的女儿,更是中国人的女儿。出国可以,但不能放弃国籍。"随后,他专门请假去了北京,找到李婷详谈了一整天。最终,李婷选择了留在国内。

  1986年,李婷提出想调回浙江工作,以便照顾年迈的父母。这个看似合情合理的请求,却再次被李丰平否决。在一次家庭聚会上,李婷提到单位有人开玩笑说:"你爸是省长,调回浙江还不是一句话的事?"李丰平听后,重重地把筷子放在桌上:"正因为我是省长,你才更不能回来。"

  这份特殊的"家规",不仅约束着子女的行为,也时刻提醒着李丰平本人。1987年,一位香港商人想和李强合作开公司,许诺给很高的股份。消息传到李丰平耳中,他立即叫来李强:"你要是真想做生意,就先把我的省长职务辞了。在我当官的一天,你就不能经商。"

  多年后,有记者问李丰平为何需要给子女定这样严格的规矩。他说:"我这一生都在为革命工作,就是要给后人留下一个好样子。"这份特殊的"革命约法",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见证着一位老人的坚持与初心。

  在李丰平担任浙江省长期间,有一件事在官场内外广为流传。1983年夏天,一位香港富商来浙江考察投资,带来了一只价值不菲的江诗丹顿手表,想送给李丰平。当时的规定是,价值超过50元的礼品都要上交。这只手表的价值远超这个标准。

  李丰平看都没看那只表一眼,直接说:"请把表带回去。我们浙江欢迎投资,但不收礼物。"那位富商有些尴尬,解释说这是他的一点心意。李丰平站起来说:"如果您诚心要投资,我们随时欢迎;如果是为送礼来的,请回吧。"

  在一次省政府常务会议上,有人提议给领导干部配专职司机和专车。李丰平当场否决了这个提议:"现在是困难时期,我们要把钱用在发展经济上。领导干部开车,能合用就合用。"从此,李丰平从始至终坚持着一辆车多个领导共用的规定。

  1984年,李丰平的老家要翻修祖屋。村里得知消息后,主动提出由集体出资。李丰平立即给乡里打了个电话:"祖屋是私事,一分钱也不能用公家的。"最后,这个翻修计划因为家里拿不出钱,就此搁置。

  在任职期间,李丰平从不让家人插手工程建设项目。有一次,一个建筑公司老板托人给李强带话,说想承包一个省重点工程,愿意给好处。李强当即回绝:"我父亲连我们的生意都不让做,更别说工程了。"

  李丰平的作风也影响着整个省的干部队伍。在一次省级干部会议上,他专门强调:"当官不是为了发财,是为了服务人民。"会后,他要求省纪委对领导干部及其家属的经商办企业行为进行专项检查。

  1985年,李丰平的夫人生病住院。按规定可以住干部病房,但他坚持让夫人住普通病房。医院领导得知后,特意安排到干部病房。李丰平当即要求转回普通病房,说:"我爱人又不是干部,凭什么住干部病房?"

  在李丰平家中,从始至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他的办公室里只有一张普通的办公桌和几把椅子,墙上挂着一幅简单的地图。每到过年过节,他都要特意叮嘱秘书,不准接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礼品。

  1986年春节前,省工商联准备送一些土特产到省领导家中。李丰平得知后,立即打电话给工商联主席:"过节送礼是歪风,坚决杜绝。"这件事后来在全省传为美谈。

  李丰平对待亲戚的态度也十分严格。他的一位远房侄子想在浙江办厂,托人带话想见他一面。李丰平直接回复:"想办厂可以,按程序走,不要找关系。"这位侄子最后通过正常渠道申请,成功开办了工厂。

  在李丰平担任省长期间,浙江的经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但他本人的生活却从始至终保持着朴素本色。每天中午,他都是在机关食堂排队打饭。遇到职工让座,他总是摆摆手说:"我又不是老人,干嘛要特殊化?"

  这种清廉作风从始至终保持到他离任。1988年,在李丰平调任中央工作时,他婉拒了省里要给他举行的欢送宴。临走那天,他只带走了自己的几件换洗衣物和一些书籍,其他物品全部留给了接任者。

  退休后的李丰平搬进了杭州市一处普通小区。这里没有高墙大院,没有警卫岗哨,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居民区。每天清晨,小区里总能看到他晨练的身影。

  在2000年的一个冬日,小区居委会组织业主开会讨论供暖费问题。李丰平像普通居民一样,拿着个小板凳参加会议。轮到发言时,他说:"我建议按照实际用量收费,这样对大家都公平。"没有人把他当成前省长,他也从不以这个身份自居。

  李丰平在小区里养成了看报学习的习惯。每天上午,他都会去小区附近的报刊亭买份《浙江日报》。报刊亭老板起初不认识他,直到有一天,一位老干部来买报纸,叫了声"李省长",老板才知道这位每天准时来买报的老人曾经的身份。

  他特别关注浙江的发展变化。2002年,杭州湾跨海大桥开工建设,这是他在任时就开始谋划的重大工程。工程开工那天,他独自坐公交车去了工地,远远地看了看,然后默默离开。工地的工人们并不知道,正是眼前这位朴素的老人,二十年前就为这座大桥描绘了蓝图。

  在家庭生活中,李丰平从始至终保持着节俭的作风。他的衣服大多穿了很多年,夫人想给他添置新衣服,都被他婉拒。他常说:"衣服能穿就行,不要讲究。"每逢过节,他都会自己动手包饺子,这个习惯保持了几十年。

  2005年,社区开展"好家风"评选活动,李丰平家被推选为典型。评选小组上门采访时,发现他家的家具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物件。墙上挂着一幅字画,是他多年前题的"清廉正直"四个大字。

  李丰平热心参与社区活动。每逢社区组织义务劳动,他总是第一个报名。2007年夏天,小区进行绿化改造,他主动加入义务植树队伍。炎炎烈日下,这位已过古稀之年的老人,和年轻人一起挥锹铲土、栽树浇水。

  他经常参加社区的党员活动。在一次党史学习会上,新来的社区干部不认识他,请他谈体会。他说:"我就是一名普通党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直到其他老党员提起他的往事,年轻干部们才知道眼前这位谦逊的老人曾经的贡献。

  退休后,不少单位邀请他担任顾问,都被他婉言谢绝。他说:"退休就要有退休的样子,让年轻人去干。"但对于家乡的发展,他从始至终保持关注。每当看到浙江取得新成就,他就在日记本上详细记录。

  2010年前后,有人提议给他出版回忆录。李丰平摆摆手说:"我的事不值得记,改革开放的大潮才值得写。"最后,这本回忆录的计划就此搁置。但他的点点滴滴,却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流传开来。

  2012年春节前夕,社区组织慰问老干部,准备送些慰问品到他家。李丰平得知后,特意打电话给居委会:"慰问品请送给更需要的人,我们老两口用不着。"这种淡泊名利的态度,在他的晚年生活中始终如一。

产品中心
一键拨号
联系我们
发送询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