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产能背后的农业科学技术革命: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引领水稻高产新纪元

2023/12/30 工艺流程

  2024年,中国粮食产量成功首次突破1.4万亿斤,成为全世界粮食供给的坚强后盾。这一成就的背后,离不开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动力。特别是南京农业大学水稻栽培团队研发的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已连续两年被农业农村部评选为十大农业引领技术之一。这一创新技术以其轻简、高产和绿色的特性,从江苏、安徽等水稻主产区迅速推广,年应用面积突破600万亩。在江苏如东,这项技术创造了水稻单产稳定在700公斤以上、亩产值超过2000元的优异成绩。

  在提出的粮食安全战略背景下,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的一级巡视员唐明珍在考察该技术时表示,打通科研成果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将绝佳的技术转化为农民的实在收益至关重要。江苏多个地区的示范效果已证实该技术在减肥、稳产和节本增效方面的显著效果。

  但面对如此优越的技术,推广中却任旧存在一些问题:如怎么样提高技术的应用率,农户为何会对新技术产生疑虑,以及推广链条上的堵点又在哪里?以下内容便是我们对基层农机推广部门与农场大户所进行深入调研,而观察到的推广技术的经验。

  回首2024年12月,在南通的如东市举行的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研讨会,吸引了周围多个县市的农户和农场主分享推广中的困惑。诸如“大量施肥让农户感觉肥料太贵”,“许多地方仍是请人插秧,田间管理不到位,农户没办法掌控新技术”,甚至“肥料不适合大型农田机械使用”等问题随之浮现。南通市作物栽培技术指导人员郁伟则指出,这样一些问题根本不是技术本身的瓶颈,而是推广过程中未能把技术要点落实好。

  作为最早尝试该项技术的如东县海青粮食种植家庭农场主王海青,拥有6年的试验示范经验,他在全国及全省的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现场会中传授经验。他指出,农户必须深刻理解技术要点。据他解释,该技术最显著的特点是“一生只施一次肥”,使用不相同颜色的包衣肥料,仿佛是生长周期中的定时器。与传统的四次施肥方式相比,该技术显著减少了3次施肥,并节省了每亩30元的人工费用。

  如东县作物栽培指导站的站长於永杰结合多年的经验,强调了草还田、肥料选择及农机效力这三大因素对技术落地的重要性。他表示,虽然秸秆还田是一个良好的实践,但农户往往为了赶工期而粗糙处理,这直接影响了后续的插秧和施肥。每年移栽之前,他都会在大户的田地中督导,确保秸秆粉碎均匀,地块平整。

  南京农业大学的教授李刚华补充道,这项技术在经过多年的田间应用后,集成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包括缓混肥材的选择、机插侧深施肥以及精确灌溉等四项核心技术,而其他如精确整地和绿色防控等技术,则作为辅助。

  自2018年试验示范以来,如东已发展出55万亩的规模水稻种植培养面积,其中40%农户使用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使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推广的标杆。這一成功并非偶然,关键的推广模式无疑有其可复制性与参考价值。

  如东县在推广过程中,强调了“能否减肥增效”的技术评估,依托专业的数据分析和经验积累,逐步推动其落地并扩大应用。这一路径中,於永杰通过深入细致的指导,确保在五个环节中都实现最优化,让农民在真实的田间地 tête-à-tête。

  内地年年都会组织至少三次现场观摩和集中技术培养和训练,确保农民和推广部门的交流和互动,形成良性循环。郁伟表示,这种依托项目引导的协同推进,使得农民能精准掌握这种新式施肥技术的优势,逐渐增强了农户的信心。

  利用已有的技术数据与田间成效,推广团队不断察觉缺陷、处理问题,使得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在不同的环境中,始终能保持见效的高效性。自推广以来,如东的水稻增产达到平均5%,氮肥使用量降低15%,亩均节本增效在100元左右,稻田的碳排放下降了40%,大大降低了面源污染。

  技术的真正价值在于其实际应用,以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为例,我们正真看到的是,高产的背后是科技与实用经验的充分结合。专家团队的努力,基层农技部门的紧密配合,以及政策的有力支持,共同为江苏如东地区的农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这一成功故事也得到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新华社、经济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纷纷聚焦,展示了农业科学技术在新时期的重要性与巨大潜力。如东的实践,或许将为全国其他农产区提供有益借鉴,助力中国粮食产量再上一个新台阶。总结来看,千亿产能背后的成功,离不开的是科学、技术与政策三者的联合、协同与发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产品中心
一键拨号
联系我们
发送询盘